智能手机、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,您是否是手机不离手、耳机不离耳呢?那您可能不知道,这样的习惯可能会损伤您的听力。
听力损失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致残性疾病,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,而且已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(12-35岁)正面临由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。而这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,如一到周末,就去KTV、酒吧、夜总会、电玩城等娱乐场所嗨玩、听过于响亮的音乐;或者下班后就戴上耳机长时间听歌从而屏蔽外界杂音、躲避社交。 声音产生的原理 耳朵的解剖结构: 外耳:露于体表,包括耳廓、外耳道、鼓膜。功能:收集和传导声波。 中耳:功能是进一步将声波传递至内耳。 内耳:包括前庭、耳蜗等,产生神经传导。 原理: 声波经外耳、中耳传递至内耳后,基底膜接受到声波振动,从而引起耳蜗中的毛细胞兴奋,毛细胞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,再传至大脑皮层听中枢而产生听觉,这样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。 成年人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受损,主要是损伤了耳蜗中毛细胞的数量和其正常结构及功能。而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损伤毛细胞,一旦毛细胞受损到一定程度,将不会再生,即出现不可逆转的听力下降!如果您有经常戴耳机的习惯,并且目前还没有出现听力受损,及时预防还来得及。 美国CDC发布的声音来源 及分贝声级对听力的影响 声音对听力的损害,其严重程度主要由声音大小(分贝)和暴露时间决定。日常建议的安全音量水平是低于 85 分贝,持续时间不超过 8 个小时。 耳机对听力的双面影响 如果生活或工作时噪音较大,戴耳机(无声音)/耳塞,可以隔绝一部分噪音,从而保护听力。 如果使用耳机听音乐/声音,由于耳朵近距离接触声音刺激、接触噪音源较近,所以应降低音量和缩短使用时间。若耳机使用不当,会影响耳蜗毛细胞功能,引起听力受损。 使用耳机注意事项 减小音量 不要把耳机音量调的过高,建议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%;或者保证听的清楚的前提下,将音量调至更低。 耳朵也需要休息 如果耳机音量调的适中,是不是就可以长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了?错错错! 每天佩戴耳机,容易成为听力易受损的高危人群,对于耳机,还是要断舍离。 成年人每天用耳机累计时间不超过3-4小时,以间歇收听为宜,最好每半小时就让耳朵休息一会。 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。 噪音环境不宜听歌 在外界的噪音干扰下,尤其是乘车时,你感觉听到的音量不大,实际上会把耳机音量调高很多,这种做法对听力影响较大。如果不得不使用耳机,可尝试双耳交替使用耳机。 耳机的类型及选择: 降噪耳机: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,选择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,这种耳机可以收集并抵消掉环境的噪音,从而使耳机本身的音量不需要调至过高就能听清声音。 入耳式耳机: 具有被动降噪功能,舒适度也会更好一些。 普通耳机: 佩戴时间长后,外耳道可能会有被压迫的疼痛感。 除降噪型耳机外,其他耳机对听力的影响尚未发现有多大差别。 每个人对声音的敏感度不同,若您有不当使用耳机的习惯,请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;若感觉有持续性耳鸣、或经常听不清别人说话,同时感到头晕、耳朵疼痛等情况时,应及早就医查明病因和病情。 提醒: 每年定期体检,检测听力水平是及早发现听力损伤的重要的筛查方法。今年的年度体检,您参加了吗?